strong氣泡在瓷器鑒賞與鑒定中的地位和作用/strong
氣泡是瓷器釉層中的一種客觀實在,在不同的瓷器品種、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釉層厚度、不同的火候氛圍、不同的窯口工藝、不同的保存狀態等條件下,其形體、形式、形態和狀態千差萬別也千姿百態。
面對著這些或有或無、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疏或密、或死或活、或美或丑、或深或淺、或明或暗的氣泡,眾多的瓷器愛好者、收藏者、鑒賞者以及鑒定者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肯定論者全盤肯定,認為氣泡在瓷器的鑒賞尤其是鑒定中是重要的、主要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可靠的要素,推崇倍至,凡瓷器必談氣泡,似乎不談氣泡則無以論瓷器的新舊、無以分瓷器的真假、無以辨瓷器的好壞;而否定論者則對氣泡持全盤否定的態度,認為氣泡不過是釉層中的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既無規律可循,更無區分、標識的功能,相對于形、胎、釉、紋、工的地位、作用和價值而言簡直微不足道、無足輕重,故而完全可以忽略不記。
筆者既不是瓷器理論方面的學者,也不是瓷器鑒定方面的專家,更夠不上瓷器收藏與鑒賞的行家,僅僅作為一個瓷器理論和實戰方面的愛好者與后學末進,卻要于此班門弄斧、不揣淺陋,以自己的實習、實踐和實戰的感知、過程及結果為藍本,淺談一下氣泡在瓷器鑒賞與鑒定中應有和必有的地位及作用,以博貽笑方家而激勵同輩。
因筆者眼神兒不大好,以下論述均以100倍放大鏡(買自市場,普通的、簡易的、帶照明的那種,標100倍實際可能遠遠不到)觀察所得為基礎,偏頗、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望同道中人海涵并斧正!
strong1、氣泡的有無/strong有人說:“是瓷器就都有氣泡”。抽象地來看這句話很難評價其對錯,因為用肉眼看與用放大鏡看、用100倍的放大鏡看與用10000倍的放大鏡看其結果和結論自然是迥然不同的。但只要加了“在100倍放大鏡下觀察”這一特定條件,就立即可知其未免過于絕對、武斷和荒謬。因為世上不但有大量的沒有氣泡的瓷器,而且宋代以及宋代以前的許多著名瓷器其實是都沒有氣泡的,換言之,沒有氣泡的往往(注意是“往往”,而不是“所有”和“全部”)才是到代和絕佳的頂級瓷器!
strong有氣泡的在后面我們分別討論。沒有氣泡的瓷器又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strong
strong(1)釉質、火候、胎體、工藝決定瓷器從來就沒有過氣泡。/strong官、哥、汝、鈞、定五大名窯中的一大部分(注意,絕對不是所有、全體或全部!)以及早期的青瓷和部分白瓷,還有現代的一些單色釉瓷器品種,由于釉質構成、火候控制、胎體特性以及制成燒造工藝的獨特性,都可以使得這些瓷器從燒成出窯的那一刻起就根本沒有氣泡存在。這類瓷器的共同特點是:
A、胎質往往相對粗松,胎體瓷化度低,其聲若瓦或類硬木,音長短促,沒有余音與回聲,音質低沉而悶啞;
B、有的釉層玻化度不高,釉面撫之如錦、觀之似玉,沒有玻璃光澤而呈無光或木光、啞光狀態;鏡下玉質感極強,釉面凹凸不平,水頭充足,色澤純正、飽滿而美麗;有的釉層玻化度較高,釉質溫潤細膩,鏡下可見或疏或密、或多或少、或單體或成片的稃糠類、冰花狀、黃白色結晶體;
C、火候溫度相對適度,約略在1150-1200度之間,再低則釉面就會板結若漆從而失去釉質、釉色的靈性和靈動,而再高的話則又會變得釉面光亮如鏡并且會同時出現氣泡;
D、側視瓷器,有的(注意:不是所有的、全部、都)會有絲絨感,以瓷蹭布會有些許麻刺感和輕微沙沙聲,頂級汝瓷的這類特征最為明顯和顯著;有的則靜穆、溫潤、平整、光滑,如冰似玉、欺油賽脂,頂級的哥窯、官窯如此者較多。
E、宋代定窯瓷器相對特殊,無論是白定、紫定還是藍定、綠定、粉定,有相當一部分其玻化度都很高,迄今依然光亮如鏡,燒結溫度也都在1320度以上,其聲若金,余韻悠然而綿長,有相當一部分也無一氣泡。
生來就沒有氣泡、撫之若錦、鏡下賽玉的汝瓷、青瓷和沒有氣泡、釉面無光、木光、半光、啞光的宋代官窯、哥窯瓷器最受人們的喜愛和追捧,其藝術價值、經濟價值也最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瓷器瑰寶。
strong(2)歲月滄桑自然老化、使用傳承人為磨損、環境氛圍各種侵蝕等因素使得原有氣泡全部消亡而致使瓷器沒有氣泡,即古有今無。/strong
這類的瓷器精品相對數量較多。總的說來,唐宋的精品傳世瓷器、窖藏瓷器、出土或出水瓷器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屬于這種情況。它們的共同特點是:
A、釉面往往光潔、明亮、油潤、爽滑,滑不留手、滑不澀手、滑不滯手;B、鏡下有大小不一、疏密不等、深淺不同的凹坑、黑洞、麻點、皴裂、破損;
C、釉表往往有棕眼、漏釉、露胎、冰列或土沁、水沁、皮殼,如果是傳世器則器內外尤其是口沿、底足等處往往會有各種軟道;
D、設計精巧、構思奇妙、器型優美、比例適當,令人有嘆為觀止、巧奪天工的由衷贊嘆與震撼;
E、燒結溫度相對較高,一般都在1200以上,但一般不會超過1300度;胎體的瓷化度和釉面的玻化度都相對較好,其聲近似金石、清脆悅耳、略有余音。
因此,有些人所宣揚并堅持的“宋代瓷器尤其是五大名窯瓷器都是絕無氣泡的”這種觀點以及“音啞者真、音亮者假或者音低者老、音高者新”等主張都是片面而不可靠更不可盡信的,他們的共同錯誤就在于以點代面和以偏概全。
因為瓷器聲音的悶與脆、長與短、高與低只與瓷器的胎質、燒結的溫度和器型的完好度有緊密、直接和必然的內在聯系,而與瓷器的新與舊、真與假沒有本質的、內在的、必然的任何聯系,也就是說,新瓷的聲音可能也可以脆而高且長,也可能并可以悶而低且短,而老瓷可能也可以悶而低且短,更可能并可以脆而高且長。我們又如何能據此去決斷瓷器的老嫩、新舊、真假與好壞呢?同樣是宋代的汝瓷、鈞瓷,其同類相比音差也相差極大,至少不用憑借任何科學儀器僅只我們的肉耳就能明顯地分辨、感知出來。
由此可知“憑音斷器”并不科學也不全面更不可靠,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來看待和使用。也就是說,“憑音斷器”也并非一無是處因而應該全盤否定和擯棄,作為一種輔助的措施還是有其特殊功用的。最起碼的宋瓷是不可能發出今天才能作到的1350度以上高溫所特有的高亢靚麗、余音裊裊的聲音來的。
在此我想特別指出的是,在紛繁浩瀚而又瑰麗璀璨的瓷器的海洋面前,無論是瓷器方面的學者、專家,還是瓷器方面的愛好者、收藏家,一如坐井觀天或盲人摸象、管窺蠡測,任誰都難窺全豹,歷史和現實也都不可能允許我們全程、全景式地全知全覺、盡覽盡曉,沒有誰能夠活到上千歲。既如此我們每一個人就都有虛心求證的義務,而無傲慢驕傲的資本。無論是誰,你的觀察、研究與結論都難免帶有局限性、片面性和局部性,即使它們是客觀、真實而正確的,也未必就一定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指導性和示范性,把它當作真理而企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圖謀和做法是荒謬、荒唐而幼稚可笑的。因此我們要有一種兼收并蓄的胸襟與氣度,更何況現實世界中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情形少之又少,而或此或彼、亦此亦彼的狀況卻多而又多的呢!
宋代瓷器尤其是五大名窯瓷器,既有生來就沒有氣泡的,也有原來有氣泡而到今天卻氣泡全失以至沒有氣泡的,更有生來就有氣泡一直流傳到今天依然靚麗非凡的(這一點我們以后還要重點討論)。
總之,我們既不能因為我們自己擁有的、看過的、知道的宋瓷是沒有氣泡的和聲音是悶啞的就否定所有有氣泡的和聲音清越的宋瓷,當然也更不能反其道而逆行之。否則就都是坐井說天、夜郎自大的可恥、可鄙而又可悲的歷史匪徒、文物流氓的丑惡行經!
如果一個瓷器鑒定者秉持這種觀念和做法,其后果則尤為嚴重和可怕,因為許多歷經天災人禍、戰火動亂、歷史滄桑磨難而碩果僅存的古瓷真品和珍品,就都有可能在這種偏頗、無知而幼稚的偏執與輕率中化作瓦礫與垃圾!
所以我們有必要、有義務共同鄙視、抵制和批判某些不學無術的偽專家、假學者的“歷史虛無主義”和“一票否決主義”,戳穿其丑惡更罪惡的面目與實質,還原歷史與現實的真實面目,杜絕瓷器真品和珍品的人為毀壞與不當流失。
strong(3)使用特殊技術手段使瓷器沒有氣泡。/strong查閱相關文獻記載,結合自己的觀察所得,除黑色釉、醬色釉和茶葉末釉等極少數單色釉、結晶釉瓷器品種外,元以后尤其是民國至今的瓷器尚不能做到釉層在100倍放大鏡下絕無一個氣泡的瓷器的顛峰狀態和最高境地,至少是所有仿五大名窯的瓷器(官仿、民仿都在內)莫不如此。
當然這也不能過分絕對化,因為筆者的閱歷終究十分有限,所知不全、所見不多而所識者則更少,因此若哪位仁兄靚妹有背離這種觀點和結論的新發現而又愿意與筆者溝通交流的話,則本人萬分感激和歡迎,我們的共同責任和義務就是不斷探索、整理發現、還原歷史、秉承文明,而不是標新立異、爭名逐利、惟我獨尊。
這就為我們區分新舊、辨別真偽、斷定年代劃定了一條十分有益、有用且有力的界限,至少當我們碰到一件在100倍放大鏡下確實無一氣泡的非黑、醬、茶釉瓷器的時候,我們不應該、不可以、不能夠因為器型新穎從未見過或者有一些作偽痕跡等原因而輕率地予以完全否定。
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什么都有可能發生,我們的主要任務固然是透悉“似是而非”,戳穿偽贗者的本質,但另一項更為緊迫和重要的責任就是撥云見日、慧眼識珠,找出“似非而是”的那些被歷史和無知所遺忘、遺棄、篡改、扭曲的瓷器的真品和珍品。
靠那些秉持歷史虛無主義和現實荒蕪主義、目空一切、唯我為尊的所謂專家和那些不肯、不愿、不敢走出瓷器理論的象牙金塔的所謂學者們,是絕對不能搶救出那些被塵垢、被屈辱、被佚散的國寶的!
弟兄們,“似非而是”才應該是我們“撿漏”拾遺的主戰場!不要輕信那些眼睛里只有故宮等著名博物館的所謂專家、學者的妄言與妄斷,民間的收藏實力、精品潛力浩瀚無邊。
所謂用特殊的技術手段使瓷器沒有氣泡,就是指通過化學藥物釉內控制、釉層浸浴、高低溫焙燒等一種或多種方式復合運用的技術手段,達到抑制氣泡生成或外力破壞殺滅的目的,從而增加瓷器的滄桑感、歲月感,也就是古玩界的人為作舊、作偽、作弊。
盡管作偽也能部分地或全部地殺滅氣泡,但如同謀殺作案不可能天衣無縫一樣,同時也會損及釉面和胎體,并留下痕跡甚至氣味,而且被化學藥物等處理過的釉層鏡下也絕無玉質感。
至于藥物等方式控制氣泡的生成到目前為止尚未完全成功,也許50倍鏡下已無氣泡,但100倍下仍能看到極少也極小的氣泡,而且鏡下也無玉質感。
總的來說只要見過真的沒有氣泡的宋瓷珍品,現在的所有人為作偽手段就顯得十分幼稚可笑。換言之,古今瓷器沒有氣泡的某些形態可能有些相似但決不會完全相同,尤其是手感、觀感和美感則決不會一模一樣。古瓷的滄桑、潤澤、清麗、高雅、俊秀與完美是絕對不可復制、不能再生的。
strong2、氣泡的大小/strong氣泡有大小之分。不但不同的瓷器品種間氣泡的大小不同,而且同一瓷器品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釉層厚度、不同的窯口、不同的燒造手段、不同的燃料火焰氛圍等前提下氣泡的大小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窯甚至同一件瓷器由于在窯中所處位置的不同以及朝向的不同也都足以導致氣泡大小的不同。
氣泡的大小對斷定瓷器的年代和品質有一定的幫助和作用。總的規律大致是:大氣泡的往往(而不是肯定、必定、一定!)早于也好于小氣泡的瓷器。
這是有歷史和科學依據的。瓷器中氣泡的大小是與釉質的優劣、釉層的薄厚和爐膛溫度升降的速度、幅度、頻度及同溫的持續度、持久度等因素緊密相關連的,任何一個方面或一個環節的細微差異,就都足以導致氣泡大小的不同。一般說來,釉料越粘稠、釉層越厚、爐膛溫度的升降幅度越巨大越頻繁、同溫持續度和持久度越短暫,瓷器的氣泡就越碩大、越靚麗、越規矩、越完美,反之則氣泡越細小、越不規則(有狹長型、三角形等變形氣泡)、越丑陋。
縱觀瓷器的燒造史,大致分燒柴、燒煤與氣燒電燒三個層次和階段:明中期以前以柴燒為主,釉層相對為厚,氣泡相對碩大而明亮;明中期以后至1967年,以煤燒為主,釉層相對稀薄,氣泡相對較小;當代則以電氣燒為主,釉層更為稀薄,氣泡已如痱點。不是說明中期至今就絕對沒有柴燒瓷器,即使有但由于釉質及釉層與明中期以前大不相同,所以氣泡的大小也相去甚遠。
當然,氣泡的大小是相對、相較的存在,既沒有絕對的大,也沒有不經比較的小。任何以某一特定的尺度丈量氣泡的直徑并以所得數據為標準參數去衡量、斷代的行為和企圖都是徒勞和荒謬的,因為氣泡的大與小是一種動態的比較和動態的平衡。不是說今天就沒有或燒不出大氣泡的瓷器,也不是說小氣泡的瓷器就一定不夠老。問題的關鍵其實并不在氣泡大小的本身,而在于我們透過氣泡的大小究竟能感知什么、把握什么、確定什么。我們不應該以個別的存在而否定普遍的規律和主體的流向,當然也不能夠用普遍的規律去漠視或抹殺個別的存在。畢竟瓷器的新與舊、真與假、好與壞并不僅僅或者唯一取決于氣泡的大與小,但氣泡的大小卻的確為我們辨識瓷器提供了一條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通道。
strong3、氣泡的疏密/strong無論是大氣泡還是小氣泡都有疏與密不同分布的狀況和問題,大氣泡可能稀疏地排布,也可能密集列陣;而小氣泡可以密集聚集,也可以稀疏地存在。
那么氣泡的疏與密是否就與瓷器的新舊、真假、好壞便毫無關系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一般說來,新瓷的氣泡小而密集,舊瓷的氣泡大而稀疏。當然,老的瓷器也可能大而密集,有的也可能小而稀疏,但絕對不會小而密集;還有的可能大小混雜,有的甚至大中小俱全,或疏或密、間疏間密,多姿多彩也多種多樣。
總的說來,新瓷的氣泡不但大小單一,僅有細小的氣泡一種,而且氣泡的分布也相對一致、呆板;而老瓷不僅氣泡的個頭大中小俱全,而且其分布種類和方式也千變萬化、靈動自然。
我們也不排除造假者為了追求氣泡效果相類而小窯柴、煤燒造的可能,但無論其如何努力,氣泡的自然衰變的形態和過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人為控制和可以刻意仿造的(后面還有專門的探討),而且在器型、比例、工藝、文飾、釉質、釉色、胎質、胎色、手感、比重、水頭等諸多方面也都會留下蛛絲馬跡而最終露出偽贗的狐貍的尾巴。
鑒定是一種綜合的而非單一的工夫和工程,我們反對“一票否決論”是因為它過于草率、武斷與鹵莽,有可能會“草菅人命”、“亂殺無辜”,造成鑒定領域的無數冤假錯案;我們當然更應該反對“一票肯定論”,因為它會使人膚淺毛躁、利令智昏而縱容偽贗盛行。因為盡管偽贗者固然不可能做到面面懼佳、無處不精、無一不象,但至少也要有那么一點或幾點相似、相若、相類,否則何以懵人眼力、騙取錢財?
strong4、氣泡的多少/strong無論氣泡是大還是小、是疏還是密,都有多與少的問題。“多少”盡管與“疏密”有密切的關連,往往多者自然密、少者相對疏,但畢竟一個側重于氣泡的數量一個著眼于氣泡的間距,實際是相關而又絕不相同的事物的兩個方面。
氣泡的多少與爐窯溫度升溫的快慢、溫度的高低、釉層的厚度和玻化度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新瓷的氣泡是多而小且密并勻,呆板而千篇一律;老瓷尤其是明代以前瓷器,無論是什么瓷器品種,氣泡的大與小、疏與密、多與少的組合情形豐富多采、變化多端,既有大而多且疏而勻的,也有大而少且疏而不勻的,有小大間雜均勻排布的,也有大中小團絮狀不均衡分布的,千變萬化、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strong5、氣泡的生死/strong氣泡也有生死,有其內在的生命周期。
不同的瓷器品種、不同的釉層厚度、不同的存續條件等對瓷器氣泡的生命周期都有一定影響。
氣泡的整個生命周期由明亮鮮活期、漸變衰變期、衰變老化期和死亡破滅期等幾個生命階段所共同組成。氣泡的明亮鮮活期盡管各種瓷器品種各不相同,有的且相差很多,但總的平均來看都應在100年以上,也就是說,氣泡的漸變衰變期的出現一般會在100年以上。
這就為我們給瓷器斷代提供了一種非常有利的證據。而實踐證明,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誰能夠人為控制和改變瓷器氣泡的漸變衰變期、衰變老化期的出現與進程。也就是說,人們可以人為地殺滅和清除氣泡,但決無偽造氣泡的漸變衰變期和衰變老化期的技術和可能。因此,觀察、關注并關心瓷器氣泡的生死及其整個的衰變進程和狀況,對正確認識和把握瓷器的年代、品質和品位有著十分可靠而可信的作用。
strong6、氣泡的變化/strong氣泡在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變化之中,變是絕對的而不變是相對的。
無論那種瓷器,鮮活的氣泡都具有明亮性和通透性,形狀也往往都圓潤而規則;100年以上的瓷器則往往會開始出現氣泡變色、裂變等現象,如果是銅紅釉瓷器則往往開始閃現水銀狀針尖大小的小亮點,如果是透明釉瓷器則往往需要200年以上才呈現出明顯的衰變跡象,有的或有些氣泡開始變得渾濁失透,有發紫、發黃、發混的現象,且所有瓷器品種都呈現出年代越久遠則氣泡衰變比例越眾多的線性升冪不可逆排列的總體趨勢;400年左右的瓷器,會有相當一部分氣泡變黑、破裂、畸變,而且其數量和程度也是與年代成正比地逐漸遞增;800-1000年左右的瓷器,其氣泡就會部分甚至全部地破滅死亡,只留下與氣泡的直徑和大小相吻合的黑洞與麻坑。
以上的年代判斷并不準確更不可能精確,因為沒有人可以或可能親眼觀察和記錄這些演進與變化,這樣的接力研究也尚屬空白,所以我們只能依據已有可靠瓷器實物間的年代差異而做出約略的陳述和推斷,以上的觀察所得也僅僅源自極其有限的可靠瓷器實物的類比與比對,僅供同好者參考。
氣泡的衰變速度和進度與釉面的玻化度成反比,也就是說,瓷器釉面的玻化度越高、越致密、越明亮的話,氣泡的衰變速度和進度也就越緩慢,反之就相對而快;氣泡的衰變速度和進度與釉層開片的密度、深度、持久度呈正比,也就是說,瓷器的開片越密集、越深入、越持久的話,氣泡的衰變速度和進度也就越快速,反之結果亦相反。
盡管上述年代的究判不具有嚴謹性氣泡在瓷器鑒賞與鑒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氣泡是瓷器釉層中的一種客觀實在,在不同的瓷器品種、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釉層厚度、不同的火候氛圍、不同的窯口工藝、不同的保存狀態等條件下,其形體、形式、形態和狀態千差萬別也千姿百態。
面對著這些或有或無、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疏或密、或死或活、或美或丑、或深或淺、或明或暗的氣泡,眾多的瓷器愛好者、收藏者、鑒賞者以及鑒定者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肯定論者全盤肯定,認為氣泡在瓷器的鑒賞尤其是鑒定中是重要的、主要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可靠的要素,推崇倍至,凡瓷器必談氣泡,似乎不談氣泡則無以論瓷器的新舊、無以分瓷器的真假、無以辨瓷器的好壞;而否定論者則對氣泡持全盤否定的態度,認為氣泡不過是釉層中的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既無規律可循,更無區分、標識的功能,相對于形、胎、釉、紋、工的地位、作用和價值而言簡直微不足道、無足輕重,故而完全可以忽略不記。
筆者既不是瓷器理論方面的學者,也不是瓷器鑒定方面的專家,更夠不上瓷器收藏與鑒賞的行家,僅僅作為一個瓷器理論和實戰方面的愛好者與后學末進,卻要于此班門弄斧、不揣淺陋,以自己的實習、實踐和實戰的感知、過程及結果為藍本,淺談一下氣泡在瓷器鑒賞與鑒定中應有和必有的地位及作用,以博貽笑方家而激勵同輩。
因筆者眼神兒不大好,以下論述均以100倍放大鏡(買自市場,普通的、簡易的、帶照明的那種,標100倍實際可能遠遠不到)觀察所得為基礎,偏頗、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望同道中人海涵并斧正!
說說您的看法:(無須注冊)
共0條評論暫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