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贛州市慈云寺舍利塔天宮一次性發現的30余幅北宋初年絹本、紙本繪畫,經歷5年修復已重現光彩。日前,這批國內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規模北宋繪畫的修復工作在京經過專家評議,被一致認為達到了一流水準。同時接受評議的還包括同批出土的紙本經卷、造像類雕塑文物、木版印佛教畫殘片等。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剛剛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國家文物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楊泓對修復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能把腐朽碎裂成眾多小塊、甚至嚴重粉化的這些繪畫修復到這樣的面貌,令人激動,這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這批文物是北宋民間繪畫史上的重要實物,是對中國藝術史的重要補充,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與藝術價值。2004年,江西贛州市博物館在對慈云寺舍利塔進行維修時,于第四層內壁發現了一個暗龕#8212;#8212;天宮,從中出土了這批北宋初年的珍貴文物。2006年,受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亞蓉著手制定慈云寺塔文物修復方案,組織孫振祥、趙家英、紀秀文等國內多家單位各類權威文物修復專家進行搶救性修復。在此次修復工作中,各類殘損文物得到較好的保護,有60余件文物得以再現,并在文物上發現了“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和“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兩個準確年款,在寫經長卷中還發現了“大寶二年”(公元551年)字樣。“這批極為重要的文物實證,對北宋時期歷史文化及各類工藝技術、藝術的研究意義重大。”王亞蓉說,“特別是北宋初存世的繪畫較少,這次能夠一次性出土這么多繪畫,實為不易。經過修復的絹本繪畫非常精美,運筆洗練、造型準確,山水、人物無不細筆著繪,精益求精。”據她介紹,慈云寺塔出土的紙本經卷,早已腐朽、板結,成卷的經紙與木質卷軸粘連嚴重,經過層層剝離,終將殘片一一拼對成卷,重修裝池。出土的紙本繪畫文物,大多質地酥脆、礦物質顏色脫落,蟲蛀黃斑與霉斑嚴重。修復工作經過揀選、清洗、拼對、加固、裝褙、局條、鑲料等工序,首次采用桑蠶真絲網作輔助手段,使修復工作者能夠將殘損的畫意方便拼合復原,使畫本再現瑰麗樣貌。王亞蓉表示,目前完成的是文物修復工作的第一階段,希望通過繼續整理修復,讓更多的來自宋代的信息重新面世。
說說您的看法:(無須注冊)
共0條評論暫沒有評論。